2025年2月22日星期六

回味往日投稿的那段日子

 

无意中在星洲日报副刊《星云》版看到一篇文章,作者名字十分熟悉。原来是旧日学生容福敏的女儿容佳萱。佳萱也是的学生,不过是远距离学习的。槟城钟灵中学毕业的福敏大学毕业后选择在实兆远当兽医。孩子长大后,他要子女也拜我为师。拜科技所赐,我在槟城开班讲课,佳萱和弟妹在霹雳实兆远,透过视频上课。

看到17岁的佳萱的文章刊登在报章上,我不禁想起了17岁年青的自己,那一段勤笔耕,投稿到报馆再殷切期盼文章刊登的日子。

80年代家境不好且有点骨气的中学生大多都会靠自己的能力赚取零用钱。我17岁时一边求学一边当家教,年终长假则到百货公司或餐厅打假期工赚钱贴补家用。有一回突发奇想,胆粗粗写文章投到报馆献丑,竟然获得编辑采纳,于是开启了投稿赚取零星稿费当零用钱的体验。当年投稿也并不是只为赚稿费,写作也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文笔和思路,在学校课业和考试有帮助。

当年投得最频密得版位是报章的言论版,因为在学校最常写的文体是议论文,再加上年轻气盛,对许多事物都觉得不满,总觉得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确,喜欢批判。再说,报章言论版是每天都有刊登文章的,所以文章获得采纳的机会就相对来得高。当然有时也会故扮文青写一些散文,甚至是新诗投到文艺园地。当年的文章剪报大都有保存下来。事过多年,拿出来重读,难免会被那些青涩且充满稚气的文字弄得脸红耳热。

投稿的日子从中学生时代延续到后来结婚当了父亲,就这么不间断持续了好几十年,动机也从一开始为了赚稿费到后来转变成纯粹为兴趣而动笔,文章刊登后赚取的稿费多数捐作慈善用途,帮助病苦。然而,由于工作忙碌,投稿的频率降低不少。

30岁左右,无意中发现原来父亲是我的忠实读者之一。每一回父亲发现报章刊登我的文章,就会第一时间通知我。因此,我又多了一个笔耕的动机。其实,除了父亲,也有一些教过我的中、小学老师也跟我提起,他们曾经在报章上阅读过我的文字,鼓励我要继续写作。

可惜我母亲不识字,不然我相信她也应该会是我的读者之一。有一段时日我总喜欢透过文字把对母亲的回忆写成文字再投去报馆。

如今父母都已往生多年。我也快达耳顺之年。对于写文章,我也变得懒得动手了。




2025年2月8日星期六

丽君,我被你感动了

一位学生在脸书发文,并标记了我。

原文如下:


Yeah, I cried a little and this time is not as smooth as I thought.
不是每个人想要捐血就有得捐的。当你充满期待的坐在第一个counter,可是医务人员告诉你,miss, tak bolehlah, haemoglobin rendah 🫠那个失望不是假的。
每次差不多要捐血的前一个星期,我都必须“做功课”。吃比平时多,吃我不爱吃的食物,为的是捐血当天我可以得到准证。这一个星期里,我必须确保我过的很规律,确保我的血压、血糖不会突然变低而头晕或者不舒服,要不然等了三个月的计划就得延迟。
And yes,这一次,在准准三个月可以再捐血的前一个星期,我生病了。捐血的计划需要延迟一个星期。in a way it means需要吃多多for多一个星期😩 况且拿(那)个星期blood bank 的血是非常非常低的,那个时候我发了脾气,为什么自己会在这个时候生病😢
Finally today is the day. 当我知道这一次我的血没有被reject时,我是多么的兴奋!毕竟去年不知道被reject了几次呀😔
好啦,可以捐啦。咦,这次也太痛了吧!okay,搞了几次,移了又移,血终于出来了🥹真是可喜可贺,可口可乐呀!为我,为什么没有顺顺的?小姐姐不知道来关心我几次,很尴尬的告诉我,sekejap lagi ya 😮‍💨在我们两个都尴尬的时候,350ml终于好了。
我想说的是,曾经我是一个非常害怕针的人,打一支针可以哭半个小时的那种。但是,长大了会发现,如果你的一个举手之劳,可以帮助那些无助的人,这个挣扎算什么呢?20分钟的害怕,可以救三条生命,那去面对这个挣扎值得吗?对我来说是值得的。所以,就算会不舒服,我还是会继续这个举动,直到我被disqualified.
另外,我想要感谢曾经点燃这盏灯的恩师, Gim Kooi Oong, 是老师用他的行动,告诉他的学生们,这个举动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多一点点的温暖。我也想要把这个故事传承下去。
这个世界,有些温暖,是金钱给不到的。

读第一遍,心有戚戚;忍不住再细读几回,感触更深。

学生名丽君,2010年从我的补习班毕业。

去年初忽然收到她的信息,询问我关于捐血的一些细节。
又是一个被我影响而自愿踏上捐血这条路的学生。

对我来说,捐血几乎是平常不过的事,每三个月日起一到,风雨不改地前往医院血库,任由护士抽取那450毫升的鲜血。然后就会在社媒发布图片动态消息,像在公告天下:我又捐血了,你还犹豫什么?

有人讥讽我,说我爱炫耀。连捐血也要公告天下。

是的,我就是要公告天下:我能捐血,我又定时捐血了。我要影响一个又一个人,跟随我的步伐,成为捐血人。

的确有不少学生朋友被我影响,成为了捐血群体的一份子。丽君就是其一。

然而,丽君的捐血路程总是一波三折。我曾经私下劝她:捐血嘛,有那份心意就好,如果医院不批准,那就必须接受事实,不好勉强。毕竟医院都是以捐血者的健康作为第一考量。最重要还是顾好自己的健康。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帮助他人。

丽君的体质原本就不怎么好。今天读了丽君的文字,恍然明白,原来她为了能够符合捐血条件,竟然做了许多的准备和“牺牲”。我相信她每一回面临捐血日期的来临,应该会有许多的担忧与期待。若是成功捐血,她一定很开心。正如她每一回捐血后,都会拍照发给我看,与我分享心中的喜悦。

然而,今天读了丽君的文字,我开始担心丽君的身体,并怀疑我自己的做法。我鼓励他人捐血,会不会是做了错事?如果。。。啊,不想了。

丽君,我只想告诉你:我被你感动了。你真勇敢。







 

2025年1月30日星期四

2025新春记录(2)年除夕

中华中学1982年15岁以下足球校队。照片中有4位队友先离开了。

中华中学1985年18岁以下足球校队。照片中3人不在了。

好久没有在部落格写东西了。发现文笔生疏许多。本来文章都写得不好了,现在更是惨不忍睹。再不勤作笔耕,将来恐怕很难甚至无法把思想化成文字了。

言归正传。

年除夕在前往佛庙拜祭双亲途中接到马哥的电话:“绍义应该是走了,等我发张照片给你看看,听说是他太太传出来的,你自己判断。

打开马哥发来的照片,绍义的照片中附有一段文字:IMO of James Neoh, 1967-2025.

心情倏然泛起涟漪。去年9月到现在,一共三位中学同学相继离开。都是败给癌症。

我小学就认识绍义。我们在同一个校舍但不同学校就读。1979年,他是中华小学A校男模范生。我是B校的。后来一同升上中华中学,被安排在同一班,我和他被选为班长。初中一开始分道扬镳,因为他选修商科,我则进入工艺班。虽然不再同班,但因为他和我都被中选代表学校足球校队,所以都有一起在球场训练和比赛。中学最后两年他选择理科,所以缘分再一次让我和他成为同窗。高中毕业后,我们又一同升上大英义学读中六,而且还和另外3位同学被编入同一班。

中六期间,我们都时常趁着周末到外头打临时工赚外快,也同时在同一家体育会的足球队踢球,参加州内的联赛。

镜头加速快转,大家都成家立业。拜社交媒体的发达,老同学都有机会重聚。在群组里大家都有互动,每年新春的同学聚餐会总会碰面。

2021年尾,无意中收到消息,他病了。他告诉我说:某一个早晨,一边耳朵忽然听不见声音。到医院检查,发现里头长了小肉瘤。化验结果不乐观。是鼻咽癌。

他很有自信地告诉我:现在医学发达,一定能战胜病魔。

他也很自律,原本就没有不良习惯的他更加注重生活起居的健康。听说他还虔诚礼佛,不沾荤食。

我也不时私下发信息鼓励他,相信他会像在运动场上那样认真尽力,打败病魔。

可是。。。

他太太告诉我,绍义在深圳医院接受免疫疗法,病情改善很多,癌细胞指数跌到参考水平之下。他们还准备在农历新年回来马来西亚。然而就在26日晚上,他忽然被痰液哽在呼吸管中,情况危急,医生努力抢救,可是15分钟内就没了心跳。。。

他太太相信这是善终,是福报。当然,我也相信。 


2025年1月29日星期三

2025年新春记录(1)




年二十八,迎来了两位比较特别的学生——欣仪与家宣的到访。

欣仪在丹绒马林苏丹伊德理斯教育大学(UPSI) 主修生物科。

家宣是理科大学高渊分校polymer engineering的学生。

欣仪在初中三那年就成了我的学生,家宣则是中六才“拜我为师”。

几年前开始,我也不知道她们怎么知道我的生日,总会在我生日当天买了蛋糕送来补习中心给我。我这个人从来不庆祝生日,不过收到她们送来的蛋糕,还是难免会十分感动。

我说她们是特别的学生,因为她们都很会透过whatsapp问我功课。很少有学生像她们两那么会发问。我十分欣赏她们的好学态度,所以总是会尽全力倾囊相授,希望能帮她们减少学习路上的障碍。她们两也不负我所望,在STPM考获她们想要的成绩。

原本以为她们上了大学后,我就不会再面对她们提出的疑问。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她们都把在大学里面对的功课疑问发送过来向我请教。由于欣仪主修的是生物科,所以她提出来的疑问对我造成的挑战不会太大;然而家宣问我的多是那些大学物理科或是工程系的疑问,我实在有点招架不住。有时真的无法帮到她们时,内心会感到十分惭愧;但我也老老实实告诉她们:我真的不是什么都懂的。我只能尽我能力做得到的帮她们解答疑惑。 

相信她们都认为我懂得很多东西,也会给她们做详细的解说,所以一遇到疑问,都会想到要向我请教。虽然我有时真的无法帮她们解答疑问,但我还是很希望她们继续向我发问,我会尽力帮忙她们。


2024年7月4日星期四

雨天,想起了李清照。


今天需要到医院捐血,必须提早下楼晨泳。
不可能捐了血回家才游泳。担心血染泳池,满“池”红。
简简单单喝了大麦当早餐,准备下楼到泳池时却下雨了,还刮着风。看来应该是长命雨。
编排好的计划被打乱了。带着些许失望地犹豫要不要冒雨游泳。
脑海莫名地浮现一首美丽的宋词: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风急雨细。
酣睡一整晚,依旧有点醉意无法消去。
开口询问正在卷帘的侍女:“院子里的海棠花树经历一整夜的风雨后都还好吗?” 
侍女有点敷衍地回报说海棠花依旧,没有凋残。
女词人不满意侍女的回答,纠正侍女说:“你知不知道,昨夜刮风又下雨的,海棠花树的绿叶应该是吸足了水分显得很饱满,而娇红的海棠花却应该是承受不了风吹雨打,凋零瘦弱了。

这是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
优美的词,能够疗愈郁闷的心情。
好吧,就等雨势转弱,不必顾虑太多,投入泳池畅游吧。



 

2024年7月2日星期二

写给选择中六这条路的学生们的一封信

7月1日,中六第一学期开课。

一直以来就有想要给选择中六的学生们写封信,提供一些我个人的看法。然而,一拖再拖,拖到现在才认真地把这封信写好来。 

长话短说,单刀直入重点。

(1)选择中六,应该就意味着你想要在STPM考试中考取合格的成绩以争得一张入读国立大学的一张“入门券”,如果成绩优越,甚至还有机会申请报读外国大学。

因此,我总是告诉初入中六的你们:给自己立下一个目标,衡量自己的能力然后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自己考取一个像样的成绩,坚定不移,不要松懈懒散


(2)从2012年开始,中六就已经改制为学期制度,每半年一学期,一共三学期,也就是整个中六课程只有短短一年半。每一学期末段就会有一次大考。三次的学期末大考的成绩将合起来成为STPM的最终总成绩。这与之前的SPM有很大不同。你可以在中四懒散一整年,甚至中五年初还可以继续懒散,等到接近考试前半年的时间才不眠不休地死拼活拼,最终还是可以在SPM考得挺不错又像样得成绩。 

然而中六是学期制度。这意味着每一批踏入中六的学生将会在5或6个月后迎来第一次至关重要的大考

可惜有大部分的学生还天真地以为真正的考验是在一年半后的最后一次大考,因此中六开学时还表现得很松懈懒散,有者还跑去打兼职工。结果,第一学期大考成绩公布时,成绩差强人意,造成对自己失去信心。我就看过不少在SPM考获10科A的所谓优秀生在STPM第一学期当了一两科,不及格啦

yi'ci切记:在每一学期的STPM大考拿到不及格的成绩,那将严重影响最终STPM的总成绩,甚至会被大学拒于门外。 

因此,我奉劝你们:如果想要考到好成绩,尽快进入备战模式,充实自己,为5个月后的考试做最充分的准备


(三)如果有本事,就尽量跑在课程的前端,不要落后了才来拼命追赶。拼命追赶出来的成绩通常不会太理想。如果你有能力,自己先把课程读完,遇到不懂之处,一定要发问,问到明白为止。中六与STPM不像之前的SPM,成绩的优劣真的会决定你进不进得了国立大学的命运。时间匆匆过,一年半很快就过去了。在你尽力付出胡,拿到你满意的成绩后,你会觉得这一年半的牺牲付出是值得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多留意自己的精神健康。在高强度的压力之下,有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的确会因为熬不住而崩垮。时时留意自己的精神状态:失眠?开心不起来?不时无缘无故地紧张?无缘无故的哭泣?等等等。如果有这些现象,必须告诉自己:中六和STPM不适合你。另外寻找出路吧


上面我所说的一切,不一定正确。但是如果你认同我的观点,那就好好给自己加油,在不伤害自己的精神健康的前提下,给自己一个考取理想成绩的机会,如何?

2024年6月25日星期二

秋离(好歌分享)

 


无意中刷到一个视频:满头银丝的熊美玲深情款款地唱着一首既熟悉又陌生的台语歌,《秋离》

我熟悉这首歌,因为它的旋律就是我非常欣赏的《哭砂》,然而这首《秋离》却是台语歌。

《哭砂》这首歌在1990年红极一时,甚至还夺下第三届台湾金曲奖最佳作曲人奖。

《秋离》则是熊美玲为了兑现与亡夫林秋离生前的约定而特别录制的一首歌。台湾著名音乐人林秋离,于2022年12月因为肝脏衰竭离世。

首次聆听《秋离》就被歌词深深打动,无限感触涌上心头,因为歌词把许许多多鲜明的画面显现在我脑际,我自然而然地想象着一个女人在失去她十分依赖的丈夫之后的种种悲伤与思念。

允许我献丑把领会到的台语歌词用中文写出来跟大家分享:


你说你要等

为何却没交代你去了哪里?

12月的窗外越来越冷,

我只能揽着你盖过的那件被单。

一手提着拖鞋,一手牵着我走,

回头醒来发现房间里怎会只有孤单单我一人。

眼睛一眨,一切像电影,花开花谢

剧情可会不会按照我们两人的期望一直演下去?

我一个人走在我们曾经一起散步的海岸,听着海浪的声音,

走在你曾走过的海沙上,也算是一种陪伴吧?

风吹来的沙,带来了我们过去的欢笑声,

让我不再感到孤单。

风吹来的沙,飘到遥远的地方,

依然是我两最美丽的一段。

我要为你写一首情歌,第一句就是要唱出你的名字。

风吹来的沙,全都渗透进我的内心深处,

才不会害我眼睛被沙弄到流泪。

风吹来的沙,都是我们的命运,

两人之中一定要有一人必须说:“一路走好”

风吹来的沙,冥冥在哭泣,

难道早就预言要分离?


歌词第四句“我只有揽着你盖过的那件被单”是那么鲜明感人。曾经同床的夫妻,如今只剩孤单单一人,寒冷的夜晚,就只能抱着伴侣曾经盖过的被单,希望里面还残留着对方的体温。词人简简单单用了再寻常不过的被单,却能衬托出恩爱夫妻之间的思念。

接下来的一句,“一手提着拖鞋,一手牵着我走” ,让我想象一个画面:一对恩爱夫妻光着脚在沙滩上散步,丈夫一手拎着拖鞋,一手牵着妻子慢慢走着。。。然而当妻子“回过头醒来却发现房间里怎么只有她孤单单一人”?原来妻子又梦见了与丈夫过去的甜蜜日子。

丈夫过世后,妻子一人只能孤单单一人去到海边散步,无奈的告诉自己,“走在你曾走过的海沙上,也算是一种陪伴吧”。

终于,妻子似乎明白了,夫妻就算再恩爱,始终还是逃不过其中一人必须先离开的命运作弄,两人之中一定要有一人必须说:“一路走好”。

歌词最后两句引用了原作《哭砂》的 “风吹来的沙,冥冥在哭泣,难道早就预言要分离?”,感觉丈夫早在33年前创作《哭砂》时,就有预感会与妻子天人永隔。